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专家、学者桐乡行
6月29日,由国家文化部非遗司、浙江省文化厅、嘉兴市*府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的12位专家、学者专程来到桐乡洲泉镇,对当地的蚕俗文化博物馆以及蚕丝被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桐乡市文化局、市非遗中心以及洲泉镇的相关领导陪同考察。
走进蚕俗文化博物馆,专家、学者就被浓浓的蚕俗文化氛围所感染,一张张整齐竖立的“蚕匾”,一个寓意着“蚕花廿四分”的大字,一副副耐人寻味的“宋代蚕织图”,一个个缫丝养蚕的生动场景,一架传统的老式织布机,一匹匹色彩或淡雅或鲜艳的土布,一曲曲余音绕梁的蚕歌……350平方米展览面积,近百余件实物展示,洲泉蚕俗文化博物馆形象再现了当地蚕桑生产历史、蚕丝产品生产过程以及蚕桑文化习俗,让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流连忘返。
在洲泉镇蚕丝被服企业“蚕缘”,专家、学者一行看到了原生态的剥清水丝绵技艺,看到了一个个蚕茧从茧子到绵兜再到丝绵被的全过程,惊叹于蚕的神奇的同时,更增加了对我国蚕桑生产保护和发展的信心。目前洲泉拥有蚕丝制品企业335家,占全国行业总数的近17%。2008年,洲泉镇蚕丝被服行业协会成立,目前已有会员企业190余家。2011年,桐乡洲泉蚕丝被服行业协会还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桑拓绿阴肥,千树翳夕霏。机声交轧轧,灯火竞辉辉。”这是对绵延数千年“栽桑养蚕织丝”历史的真实写照。2009年9月30日,拥有5000年历史的桐乡蚕桑习俗作为一个子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桐乡古老的蚕桑习俗已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洲泉是江南蚕俗文化的一个缩影,自古以来,洲泉农村家家种桑、户户养蚕、村村缫丝剥绵,蚕桑业一直是当地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蚕茧收入也是当地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早在4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掌握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唐代时其丝绸已作为贡品向朝廷进献;宋朝时作为夏税项目向官府缴纳;明清两代,栽桑养蚕更盛,丝绸大量出口。据明代万历《崇德县志》记载:“语溪无间,塘上下地必植桑,富者等侯封,培壅茂美,不必以亩计;贫者数弓之宅地,小隙必栽,沃若连属,蚕月无不育之家”。如今蚕桑业仍是当地的三大特色经济之一,“双庙渚蚕花水会”等一些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狂的传统习俗渐行渐丰,一直保留至今,且极具特色。2009年,洲泉镇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庙渚水上蚕花胜会)生态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