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视频:
大家好,我叫李治中,是一名科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科普作家和公益人。
在几年前,我的职业发展道路都是传说中的学霸模式。我去了清华,后来在杜克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顶尖的一家制药厂,进行抗癌新药的研究。在年的时候,我开始写科普。年的时候,我用工作的业余时间和伙伴们一起发起了「向日葵儿童」公益行动。年,我辞职回国,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开始运营深圳市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也开始全职运营「向日葵儿童」这个专门帮助儿童癌症的公益组织。做公益与做科研本质没有区别我用科学家思维帮助解决儿童癌症问题为什么会做这件事情?很多人觉得不理解。我给大家分享一张照片。
李治中和母亲
这是年,我在清华大四即将毕业时拍的一张照片,当时我的妈妈突然被诊断为乳腺癌。整个过程对我是巨大的打击。在经历了信息的缺失、新药的匮乏、痛苦的化疗后,我的所有职业选择,全都围绕着癌症展开。我不仅要弄清楚癌症是怎么回事,还要努力找到抗癌更好的办法,此外,更要摸索出一条路径,把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像我这样的家庭。因此。无论是我做癌症相关的科研、科普、公益,本质上并没有任何的区别。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当初我的诉求。与此同时,作为一名科学家,做公益与做科普,在我看来其实和做科研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三者都需要找到一个社会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召集合作伙伴,调配所需资源来解决这件事情。中国每年新增4万例儿童癌症科普与公益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什么回到中国来做儿童癌症这个项目?是因为现阶段我国在儿童癌症领域,缺乏靠谱信息,也缺乏人文关怀,更缺乏科研投入。首先,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解决儿童癌症问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可能大家在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过儿童癌症。事实上,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每年大概会新增4万个孩子患儿童癌症。很多孩子没有被诊断,就被放弃掉了。这就使得我国儿童癌症存活率远远低于欧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的匮乏,医生没法确诊病症、家长没有信心孩子能治。在此基础上,围绕信息、人文关怀、科研三个儿童癌症痛点,我在回国后,和朋友们通过深圳市「拾玉基金会向日葵儿童」这个项目,打造了三个方向:第一是科普,解决信息的问题;第二是社工,解决的是人文关怀的问题;第三是推进科研,试图解决缺少新药的问题。先讲讲信息,科普其实是我的主业。在“向日葵”项目启动前,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儿童癌症科普平台,这就导致了很多问题。我要给大家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关于儿童癌症的误诊率。下图这位穿黑色的衣服男孩非常幸运,也非常励志。今年在年会的时候,我们给他颁发了“向日葵励志正能量大使”的称号,恭喜他成功抗癌超过10年。但这不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说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男孩儿在出现症状后,在第一年多天的时间里,被误诊了9次,按照9种截然不同的疾病治疗,最后他非常幸运地活了下来。实际上,误诊1年还能活下来,这种人是非常少的。绝大多数像他这样被多次误诊的人,可能就会被直接“耽误”掉了。所以信息非常重要,越早确诊,就能得到越及时的救治。第二个故事和大众的认知有关。科普除了对于病人很重要以外,对于社会大众也非常重要。右边这个是一个非常成功抗癌者——一个已经回到学校读书的小孩。因为孩子在治疗过程中会受到化疗、骨髓移植的影响,他的免疫力是很弱的。所以他在回到学校以后会戴着口罩。但是包括学校的老师、同学、家长在内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会戴着口罩,他们以为儿童癌症是可以传染的。这样的误解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这么一个已经康复的孩子,很不容易地回到了学校,结果被扔到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他战胜了癌症,却没有战胜我们社会上的偏见和排斥。这两个故事中涉及到的误诊、偏见都是我们需要在公众科普方面需要做的。电视剧把“白血病”妖魔化了
实际上它可以被治好
很多人提起儿童癌症,唯一听说过的就是白血病。但事实上,患儿童癌症的人群中,白血病只占其中的30%,剩下的70%都是各种各样别的疾病,包括和白血病几乎一样多的儿童脑瘤。我想问一下现场诸位:有谁听说过儿童会得脑瘤?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宣传,我们的媒体也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