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大肠癌虽然凶险,却是最容易预防的癌症
TUhjnbcbe - 2021/7/9 20:09:00
DSP广告投放运营招聘QQ群 http://news.gdssnews.com/news/redianxinwen/1134.html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方式日益西方化及老龄化的加剧,大肠癌发病率以每年4.2%的速度持续上升,但早期诊断比例却不足10%。

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发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发病年龄却在年轻化,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有可能超越肺癌成为新的癌症之王。

我国大肠癌发病人数较10年前增长了1倍之多。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迅猛上升至第3位,每年约37.6万人被确诊,19万人死亡!平均每天约人被确诊!

但是,它又是最容易预防的。

80%被误诊、漏诊!早癌发现率<10%!

有研究显示,医院每年做结肠镜检查多例,结直肠癌诊治多例,其中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癌早期病变的仅不到例,发现结肠息肉患者则更多。在这多例肠癌中,90%以上是进展期。

更令人震惊的是,约80%的患者初次就诊时被误诊为痔疮、结肠炎等良性疾病,有的甚至当作痔疮进行了手术,结果延误了最佳的手术时机。

大肠癌早发现三个月,经过治疗后,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不仅可以明显减少治疗费用,减轻很多痛苦,而且可以多活三十年。

结肠镜筛查还可以发现肠息肉等癌前病变,同时将其摘除,从而避免发展为大肠癌。

但更多的朋友,因为对肠镜不了解,以为很痛苦,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做肠镜。

还有的以为没有症状,不需要做,还有的是因为害羞。

总之,肠镜检查的缺失,是大肠癌一经发现就是晚期的主要原因。

因为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经不适早期了。

演变过程简单、直白、缓慢

很多专家说肠癌是一个不太冷血的杀手,是有道理的。

因为它的出身简单直白,发展缓慢,并不是一夜之间就癌变的。

大肠癌的发生目前主要有三个路径:

1、大肠腺瘤性息肉,约占到所有肠癌的90%以上。

2、大肠锯齿样改变

3、炎症性肠病的迁延不愈

可见,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结直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化过来的,这个过程缓慢而迟滞,但是却比较隐蔽,在息肉阶段,90%以上没有任何症状。

从正常肠粘膜到长出来息肉,大约需要10-30年;

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5年;

因此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并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

阻断其癌变进程,简单到哭

因为正常粘膜,发展为腺瘤息肉,再变成肠癌,过程非常缓慢,发展的时间5-15年,甚至数十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它,切除它,就能完美阻断其进程,真正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手段极其简单,就是及时做一次肠镜,是不是简单到哭???

一般50岁后,是肠癌的高发年龄段,所以,建议在50岁前,最好是40岁前,无症状做一次高质量的肠镜检查,非常重要。

退一步讲,即使确诊时已经癌变了,但只要还是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还是非常理想的。

85%-90%的Ⅰ期-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基本上可以实现临床治愈(3年不复发即为临床治愈),

也就是说,每10个Ⅰ期-Ⅱ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八九个都是可以彻底治愈的。

肠癌的高危险因素

以下是肠癌的高危因素:

1.得过癌前结肠息肉(腺瘤性息肉);

2.直系亲属得过结直肠癌或癌前息肉(腺瘤);

3.各种家族性遗传性结直肠癌病史;

4.炎症性肠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

5.长期饮酒、烧烤、腌渍、熏制食品,过多摄入红肉类、高脂肪类;

6.肥胖、2型糖尿病、长期坐位工作而又缺乏运动者。

肠癌的高危险人群

1.50岁以上人群:

一般人50岁开始可考虑进行筛查,比如结肠镜检查,如无异常,10年后复查。

美国已经更新了指南,定义为45岁;在我国,更多的医生更倾向于40岁开始筛查,甚至更早。

2.既往有息肉的人群:

如息肉小于1厘米,数目小于2个,并且是较为低危的息肉如管状腺瘤,则可以在内镜切除息肉后5-10年复查。如息肉数量超过3个或者有高危息肉,则建议每3年复查肠镜。

3.既往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

在出现症状后8-10年需要开始肠镜筛查。

4.直系亲属相关人群:

有一个直系亲属在60岁前发现肠癌,或者2个直系亲属均有肠癌的,应在40岁或者其最年轻的直系亲属发现肠癌时年龄减去10岁时开始进行肠镜筛查:

(比如,小王的爸爸是40岁确诊的,爷爷是50岁确诊,那么,小王就要在30岁开始筛查)

肠癌的三大早期症状

这里所说的早期症状,严格来说,已经不算是早期了。

真正的早期或极早期(就是息肉的腺瘤阶段,或仅仅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阶段),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即使有个别轻微症状,也没有特异性,很难以察觉。

以下症状出现时,大多可能已经不再是息肉,而是癌了。

一、排便习惯的改变

由于个体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排便习惯也大相径庭。专家指出,在没有腹痛、腹胀等典型症状或任何不适的情况下,一天排便三次和三天排便一次都属正常。但如果向来是数天排便一次的人,在没有任何感染的情况下,持续出现一天排便多次的情况,就要高度怀疑肠黏膜是否出了问题。

反之,一向排便通畅的人在没有任何诱因(如饮水、活动减少)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排便困难时,也应该考虑肠道出现占位性病变的可能。

二、粪便突然变细

粪便突然变细也是肠癌早期征兆之一。早期的肠癌往往局限于肠黏膜和黏膜下层。随着病程的进展,肿块渐渐向肠腔内凸起,肠管直径开始缩小,粪便经过时就会受到压缩,从而出现粪便变细的情况。专家建议如果持续发生这种情况,应当及时就医。

三、伴有少量出血

如果发现粪便中夹杂着少量血迹,则就要高度重视,千万不能姑息养奸,更不能当成痔疮自行处理。肿瘤会逐渐形成向肠腔内凸起的肿块,在受到粪便摩擦时,难免会有小的溃破,发生少量流血,这也是早期肠癌的症状表现。

肠镜是最好的检查和预防手段

1.肠镜筛查

很多人都会问到,肠镜痛苦吗?

技术在进步,现在的肠镜和几十年前那可好的不是一点半点。关键是现在还可以在静脉麻醉下进行无痛肠镜检查,就像打了个盹似的就可以把检查做完了。

2.大便潜血试验

最经济实用的就是便常规的大便潜血试验,可以发现极微量的消化道出血。

这种隐匿性的出血有可能就是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表现。

因此,查体时千万不要嫌麻烦而跳过了这项。

当然,这个只是初筛手段,一旦便血阳性,一定要胃肠镜复查,以找出出血原因。

3.粪便DNA检测

大肠癌一般发生于结直肠上皮组织中,先向肠腔内生长,在其生长过程中,不断地有肿瘤细胞脱落到肠腔内并随着粪便排出,粪便中脱落的肿瘤细胞中含有特殊的成分(如发生了突变和甲基化的人类基因)可以作为肿瘤标志物。

粪便基因检测技术即通过肿瘤标志物来判断受检者是否可能患有大肠癌或者癌前腺瘤。

这为一大批不愿首先做肠镜的人的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且高效的方法。

肠癌预防:管住嘴,迈开腿

从某些角度来讲,大肠癌的病因,除了环境和遗传因素,不外乎:吃的太好,动的太少,也是吃出来、懒出来的。

1、调整饮食

①减少能量摄入:减少能量的摄入有可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这就是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比如烧烤、油炸、烟熏、食品。

减少脂肪与红肉摄入: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特别是尽量少吃煎烤后的棕色肉类,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机会。

②增加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纤维素能增加粪便量,稀释结肠内的致癌剂,吸附胆汁酸盐,从而能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在平时的饮食,应该尽量多摄入蔬菜、水果、纤维素,合理饮食,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③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补充维生素A、C、E能使腺瘤患者的结肠上皮过度增生转化为正常,叶酸能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病;增加钙和镁的摄入可能能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④膳食抗致癌原:膳食中的大蒜、洋葱、韭菜、葱中含有的硫醚;

柑桔类含有的萜;

葡萄、草莓、苹果中含有的植物酚以及胡萝卜、薯蓣类,西瓜中含有的胡萝卜素,都被认为是能够抑制突变,具有抗癌作用。

尤其是大蒜,有研究表明,大蒜是具有最强保护作用而使人们免患远端结肠癌的蔬菜。

2、改变生活习惯

①运动: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体力活动过少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我国大肠癌年轻化,与很多白领族久坐、熬夜缺乏运动密切相关。

②戒酒和戒烟

3、药物预防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如阿司匹林,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美国已经把阿司匹林作为结直肠癌的一线预防用药。

但,有利有弊,阿司匹林也有很多的副作用,比如引起消化道出血等,所以,不建议自行服药,一定要在医生评估后合理用药。

4、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发现并切除大肠息肉,是预防肠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我国指南建议无症状的低危人群首次肠镜应在50岁(美国是45岁)前,有家族史者更要提前。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克罗恩病、慢性结肠炎、有结直肠癌或腺瘤的个人或家族史者,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高,通过普查与随访,尽早切除腺瘤,治疗炎症性肠病,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

是对于有家族史者,通过基因检查,筛查出高危人群,提早进行结肠镜检查,非常重要。

感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肠癌虽然凶险,却是最容易预防的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