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医保目录正式扩容了,这事还上了热搜。
新的医保药品目录扩容至种,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50.64%。
一盒万来块靶向药降价到几千甚至几百。
虽然这是个大好事,但在就医的"最后一公里",依旧有很多问题。
比如买不到报销药的情况。今天小阿哥就来详细讲一下其中缘由。
一、买不到的医保报销药
央视《财经半小时》曾记录了这样一个病患家庭:
患有非小细胞癌的王先生,已经进入了危险期。
治疗最有效的药是“克唑替尼”靶向药,这种药已经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
但医院都买不到,这就意味着医保无法报销。
每盒克唑替尼花了5万,一个月一盒的频率,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异于“天价”。
医院如果能买到,价格只要5千,还有医保报销,天壤之别。
来源:财经半小时
事实上,很多纳入医保的药品,在医院却买不到的情况十分常见。
根据中国药学会对家二、医院的统计数据,-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肿瘤创新药,截至年第三季度,进院比例仅为15%-25%。
来源:中国药学会(CPA)医院谈判药品进院数据
去年,有个肺移植医院告上法庭。
就是因为医生开的药都是医保内可以报销的药,医院医院一楼的药店自费购买。
这些药品加起来自费了元。
本来可以报销,却白白花去一大笔钱,医院告上了法庭。
这样的情况,是医院和医生太黑暗?其实他们也有很多无奈。
二、医院
年医保新目录执行,很多靶向药纳入报销范围。
但抗癌药、创新药等价格高昂动辄几千上万的药品,最后也很可能需自费购买。
但站在医生的角度,他也不愿意这样折腾病患。
最终出现这种情况,背后也有许多原因:
1、医保的总额预付制度
医院一定数额的医保使用额度,超过这个额度的费用,医院自己负担。
而医保报销的这部分花费,医院先垫付,之后再向医保部门申请结款。
医院今年垫付了万,但额度只有万,剩下的万就无法结算,医院贴钱给病人看病。
这种方式的初衷是让医生有足够动力控制医疗费用、合理使用医疗资源,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保资金压力和患者就医负担。
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导致了医生不敢给患者开高价药,生怕医保超额。
也就是说,医生除了治病救人,还要每天花心思计算医保费用。
治疗一些危重病人,其实基本等同于在赔钱。
2、药占比考核
药占比就是医生开出处方时,药物费用占病人所有费用的百分比。
比如说一个病人看病,拍片子花了,又开了块钱的药,那么药占比就是50%。
设计药占比的初衷是监督医生合理用药,减轻病人医疗费用负担。
但实际操作中,导致很多医生不敢开药,尤其是一些高价药,一开,药占比就直线升高。
另医院一个考核细则,哪个医生药占比过高是要罚款的。
年单一药占比考核被合理用药综合指标取代。
但是,紧箍咒依然在。
医生也需要挣钱养家,不能一直被扣钱。
患者又不得不用药,怎么办呢?
医院外自费买药。
三、可以避免的高价自费药支出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外,医院还有药品品规限制、药品零加成等要求。
这也间接导致了癌症特效药等高价药品,医院上买到。
看似是医保的锅,但其实它也很难。
医保基金结余年年递减,人口老龄化加剧,用药的人越来越多。
不控制着点,根本不够花。
在医保来看,让尽可能多的人享受到保障就是最大的KPI。
小病可以指望医保,但面对大病真的够呛。
这几年越来越多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