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简介
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分子机制的理解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癌症免疫治疗的局面。主流的免疫疗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细胞因子疗法、疫苗等。除了疫苗有较高的安全性外,其余三者都存在不可忽略的免疫毒性。这些不良反应不仅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阻碍了免疫治疗的发展,使药物剂量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不理想的治疗效果。这篇综述主要介绍了借助于新型递送平台以减轻经免疫疗法全身或局部给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综述首先介绍了免疫疗法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及其潜在机制(表1)。减轻免疫不良反应基本方法是将治疗性抗体靶向到肿瘤区域或使其在非靶向部位保持惰性形式。针对不同免疫疗法引起的不良反应,综述总结了两大类靶向递送系统以降低其免疫毒性的策略:系统性地靶向给药技术和局部给药技术。纳米颗粒由于具有被动靶向能力及其可修饰性,被广泛应用于系统性地靶向给药;水凝胶等生物材料以其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缓释作用,被用于局部给药以降低免疫不良反应;此外,工程化的细胞及微生物也因其内源的趋化性而被用作靶向递送免疫疗法的载体。最后,面对临床前免疫毒性相关动物模型缺乏的现状,综述介绍了几种能够模拟人类免疫毒性的动物模型,如基因工程化的免疫健全鼠和人源化的免疫缺陷鼠模型,并强调了其在评估生物材料降低免疫毒性作用中的重要性。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生工所的博士后胡豆豆和博士生张薇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唐建斌教授为该篇文章的通讯作者。课题组简介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唐建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年获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与科学系博士学位,其间于-年在美国怀俄明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年在美国怀俄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年至今为浙江大学化工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年12月-年3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访问副教授;年6月-8月剑桥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系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技术与生物成像、药物与基因输送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等国家项目,并获浙江省杰青和“钱江人才计划”项目资助;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至今,已发表SCI收录论文多篇,论文被SCI他引多次,H-index为36,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
基金资助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LR18E)和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支持。
论文信息
Paperinformation
DoudouHu#,WeiZhang#,JianbinTang*,ZhuxianZhou,XiangruiLiu,YouqingShen.Improvingsafetyofcancerimmunotherapyviadeliverytechnology.Bio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