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记者梁婧娴通讯员刘庆臻
“天又亮了,唉,我怎么还活着?”
不久前,黄洁(化名)每天醒来都会说这么一句丧气话,她是一名胰腺肿瘤晚期患者。而现在,她用上了镇痛泵,心情也明朗了许多。
去年4月,50岁的黄洁接受了胰腺切除手术,术后开始了几个疗程的化疗,体重从原来的斤掉到现在的80斤。
胰腺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肿瘤领域素有“癌症之王”的称号。据《柳叶刀》杂志记载,胰腺癌确诊后的五年生存率约10%,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今年春天,黄洁病情复发,医院(浙医二院长兴院区)肿瘤内科病房,每天都因为疼痛备受煎熬。
癌性疼痛是疼痛部位需要修复或调节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后引起的感觉,是造成癌晚期患者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
黄洁表示,痛感侵蚀的时候,她只能蜷缩着,满头大汗,动弹不得,需要口服止痛药以及注射吗啡来缓解,却也经常因为吗啡的作用出现幻觉,精神恍惚。
“打了吗啡总觉得眼前有东西在飘,我就伸出手来抓。如果不打,痛得难受,睡不着,只想早点离开这个世界。”疼痛难忍的时候一天吃14片奥斯康定,打4支吗啡。当然,这样的止痛方法,极易对毒麻药物产生依赖,量逐渐加大,容易呼吸抑制,很可能突然心跳就没了,人就真的走了。
镇痛泵
10月10日下午,记者在病房看到黄洁的时候,她已经瘦得脱相了,一双大眼睛特别突兀,眼前笑着应答的她仿佛被硬生生从死亡边缘拽回了一段。
“我想给你俩照张相,会给您打马赛克。”
“不,不用,就这样拍吧。”
黄洁说,她现在用上了镇痛泵,几乎没什么痛的感觉,心情也好了很多。
疼痛科主任卢建喜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患者的呼吸道、心脏是好的,循环系统也好的,肠道也通的,她的‘生命时长’不同于其他胰腺癌患者。我想,吗啡、阿片类止痛药得少用,就尝试着给她用常规硬膜外局麻药,管子穿到肿瘤支配的地方,这不上瘾、不耐药,更不会对生命构成威胁,而且药物浓度是我们研究过最适合她的。”
镇痛治疗介入后,黄洁的情况明显改善。“就是每天要换药,要麻烦卢主任经常跑病房。”
药袋的容量已经加到最满毫升,但用不到24小时。又因为病人比较瘦,管子容易脱落,需要经常换管子,所以卢建喜每天都会出现在黄洁的病房。
“虽然胰腺肿瘤没有特效药,但在生命的最后,为病人去除疼痛,有尊严地走完最后的日子,对我们医生来说意义非凡。”卢建喜说。
卢建喜和黄洁
10月11日为“世界镇痛日”。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疼痛已被确认为“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国际疼痛学会决定从年开始将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设立为“世界镇痛日”。中华医学会也将每年10月的第3周定为“中国镇痛周”。
疼痛,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除了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还常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对人体的危害及负面影响极大。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作为影响生活质量的一个严重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