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顾上海唯一安乐死医院,病人不再接受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http://baidianfeng.39.net/a_jiankang/180102/5972910.html

年,上海市静安区的临汾路街道上站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就在这一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上海首家社区临终关怀科室病房。

准确来说,这也是国内首家“安乐死”医院。

医院不同的是,临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为救人,而是把人送向死亡。

建院以来的几十年间,这里已经陆陆续续送走了多位病人。

其中最大的岁,最小的只有3岁。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晚期患癌者

这里的医生不会为病人提供任何治疗,住进来的病人也大都有去无回。

也就是说,医院,便意味着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一切看似都是那么的不合常理,不知为何竟成为了万千临终患者所向往的"伊甸园"。

柳暗花明安乐死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意为“幸福的死亡”。

毕竟与病痛的折磨相比,让生命有尊严的消逝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话说回来,安乐死归根结底与死亡挂钩,所以想要被所有人接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便是首次将安乐死合法化的荷兰,仍然不忘附赠一条法律规定——

只适用于那些身患绝症,并且不得不经历可怕病痛的病人。

瑞士紧跟其后,并在安乐死合法化的基础上开创了另一个先例:允许外籍公民申请。

至于申请条件的严格程度,想必已经不言而喻。

然而在我国,“安乐死”始终没有被划入合法化的范围之内。

除了道德伦理方面的因素以外,最大的原因或许是医生并不知道如何让病人有尊严且平静地度过最后生命一段时光。

直到年,国内首家“安乐死”医院出现了。

按照规定,这里只允许接收病情无法逆转的患者。

毕竟若不是到万不得已,医生也不愿放弃每一条生命。

入院之前,院方会对每一位病人进行评估检测,检测内容包括病情和意愿两个部分。

病情结果显示,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的病人都是癌症晚期。

即便是在医疗发达的今天,癌症治愈的例子仍然少之又少,病人痛苦却丝毫没有削弱。

所以当医生问起“你是否自愿来到这里接受“临终关怀”时,病人们的回答永远都是肯定的。

病痛折磨之际,恐怕也只有这里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了。

评估检测结束后,符合入院规定的病人便会被医护人员送到舒缓疗护病区。

在这里,病人不会享受到任何与治疗有关的服务,打针吃药也是能避免就避免。

除非遇上实在疼痛难忍的病人,医院才会“勉强”提供一些缓解病痛的治疗。

为了让病人睡得更舒服一些,这里的每间病房都是向阳设计。

即便是在冬天,温暖的阳光仍然会洒满整个房间。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病房并不是清一色的白,而是粉。

从墙壁到床单再到窗帘,哪怕是医生和护士穿的工作服,全部都是粉色。

搭配上桌子上的娇艳欲滴的鲜花,不禁给人一种温馨又愉悦的感觉。

窗外的院区里,绿植亭亭玉立,水流安静祥和,即便是称其为“世外桃源”也毫不为过。

医学奇迹

从硬件设施上来看,上海这家“安乐死”医院确实非常符合病人休养生息。

那么,居住在这里的患者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按理来说,癌症晚期的患者基本上坚持不了太久,王学文却偏偏是那个例外。

自年入住以来,他已经在这里足足住了五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钉子户”。

老话总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可王学文的一生实在是太苦了。

二三十岁,本应该是一个男人成家立业的大好年纪。

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王学文被检测出了腮腺癌。

为了给他看病,母亲和哥哥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可癌症终究是一个不治之症,王学文虽然多活了二十年却仍然逃不过晚期的噩耗。

生命弥留之际,他只希望能像普通人一样安静度过,打针吃药的日子实在是受够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上海“安乐死”医院出现在了王学文的考虑范围之内。

得知他的想法后,母亲和哥哥都不由得红了眼眶。

他们很清楚,只要选择这里,就意味着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但是回过头再想想,与癌症晚期的病痛相比,早日解脱也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就这样,王学文在年中秋节前夕住进了上海“安乐死”医院。

入院前的评估显示,他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了。

虽然早已预料到这个结果,可当这句话从医生口中说出来时,王学文心中还是隐隐作痛。

他不是惧怕死亡,而是心疼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母亲这个年纪本应该颐养天年,医院里照顾病入膏肓的自己。

入院不久,王学文便迎来了45岁的生日。

生日当天,医院为他举行了一个隆重又温馨的生日会,医生、病友纷纷为他送上祝福。

最开心的是,王学文终于吃上了心心念念的鲜奶蛋糕。

要知道在此之前,以他的身体状况是绝对不允许吃含糖量如此高的食物的。

但是在这里,没有医生会控制病人吃什么食物。

恰恰相反,吃甜食可以提高人的愉悦度,院方甚至希望病人能在不危害身体的前提下多吃一点。

于是从这天开始,王学文隔三差五便会收到哥哥和母亲的蛋糕投喂。

既然改变不了现状,那就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尽情享受吧。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医院这一住就是五年。

五年里,他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的病友,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死亡。

时间久了,王学文面对死亡的态度也逐渐从消极转换成了积极。

或许正是这份轻松的心态,以及家人和院方的临终关怀,才使病情得到了控制吧。

年秋,王学文迎来了50岁生日,医院里度过的第五个生日。

为了共享美食的喜悦,他把鲜奶蛋糕分给了每一位病友。

可是,住在这里的人除王学文以外,几乎都没有任何办法自主进食了。

就在他过完生日的第二天,隔壁床上的舒国大哥忽然离世了。

看着已经空出来的床铺和桌子上还未吃上的鲜奶蛋糕,王学文再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常。

他把玩着舒国外孙女送给自己的音乐盒,久久没能说出话来。

其实王学文心中非常清楚,死亡对于他们这种癌症晚期的病人来说才更是一种解脱。

过去的五年里,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自己过得是有多么痛苦。

彻夜难眠的每一个夜晚,唯有母亲才是他坚持下去的理由。

就在王学文与癌症对抗的第六个年头,死神终究还是降临在了他的头上。

离别时的他没有一点惋惜和遗憾,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已经在安详和幸福中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那段时光。

完美落幕

与王学文一起入院的,还有一位名叫梁金兰的71岁老人。

医院的这一年,也是她患上胸腺癌的第12年。

至于为何要选择这家“安乐死”医院,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与梁金兰的职业有关。

原来,退休前的她是一位放射科的医生。

正是由于见证过太多生离死别,所以当梁金兰得知身体的噩耗时并没有感到意外。

生老病死本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关键看你要选择怎样的死法。

同儿女商量后,梁金兰决定放弃无意义的治疗,住进上海这家“安乐死”医院。

入院的第一天,院方就给她的生命按下了倒计时:20天。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梁金兰决定好好规划一下这段日子。

入院后,她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纸和笔写了封临终信,并录制了一段视频。

在信里,梁金兰十分的坦然,感谢了所有在生病期间帮助过自己的亲朋好友。

当然,她最想感谢的还是老伴陶爷爷。

患病这么多年里,老伴就像个孩子一样整天守在梁金兰的床前。

哪怕彼时的陶爷爷已经患有重度脑梗且行动不便,他还是始终陪在老伴的身边寸步不离。

所以在生命弥留之际,梁金兰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老伴。

如果可以,她希望能在闭眼之前给老伴找一个好的养老院。

如此一来,女儿便能轻松一些,梁金兰走的也能安心了。

精挑细选后,她总算是在入院的第16天目送陶爷爷住进了养老院。

这一次,梁金兰再也没有任何遗憾了,安排这么久也总算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就在她入院的第19天,噩耗降临了。

正在睡觉的梁金兰忽然陷入昏迷不省人事,情况不容乐观。

为了让父母再见最后一面,女儿立刻将医院。

或许是感受到了老伴即将离去,车上的陶爷爷哭得像个孩子一样无助。

遗憾的是,老两口终究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陶爷爷赶到的时候,老伴已经安静地睡过去了。

与父亲相比,梁金兰的女儿得知噩耗后却是出了奇的平静。

毕竟母亲已经患癌12年,这个悲痛的现实也早已在她的内心深深扎根。

而她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生活,好好照顾父亲,相信这也是梁金兰最希望看到的。

不得不说,死亡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世间万物都将走向这个终点,每个人都有选择向死而生的权利。

坦然面对,不留遗憾,带着尊严体面的离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你学会面对死亡时,才会发现死亡其实一点都不可怕。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还可以珍惜的时间里,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用体面平静的离开姿态,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