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间偏方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202240.html医生诊病
就像警察破案
有的案子线索明显,轻而易举就能破案
有的案情复杂,可谓谜雾重重
甚至毫无头绪,破案难度大
有时甚至破不了的案,成了悬案一宗
魏某是某县中学的一名高级教师,据他说,在一次聚会时,有个朋友突然盯着他左看右看,然后说:“你的左脖子怎么看着有点跟右边不一样?”他当时还以为朋友开玩笑,拿他寻开心,于是学着对方的语气故意反击:“咦,你的右边脖子怎样看着跟左边脖子也不一样呀!”朋友认真地说:“我可不是开玩笑,说的是真的,不信你摸摸看。”
魏某开始还不信,但看朋友认真的样子,还是下意识地摸了摸脖子,果然左侧似乎摸到一个硬硬的突起来的东西,当时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心想:“平时怎么没注意到呢?坏了,会不会是长了瘤子?”朋友提醒他说:“医院检查一下吧。”
魏某是个遇事放不下、一向心事很重的人,当天晚上就失眠了。次日,他不敢耽误,医院检查。医生摸了摸,跟他说,摸着有点硬,像是不好的东西,于是给安排做了彩超检查和左颈淋巴结的活检,等了两天,连续熬了三个不眠夜,终于等到了最后的病理检查报告,结果提示是左颈淋巴结转移性腺癌。妈呀,一听得“癌”了,还是转移性的,魏某吓坏了,慌神了,当天就和老医院,来到我门诊。
魏某得的是癌症,而且是腺癌,这是肯定的,就像某个人做了坏事,被抓了个正着,这是没有疑问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抓住的这个坏人,并不是真正的幕后元凶,不是祸头,也就是说,癌症的发源地还不清楚。
我将他收入住院进行检查,开始“破案”...
医院病理科去借已经染色的病理切片和活检组织蜡块,如果借不到蜡块,切一些未染色的白片拿过来也行。借阅已经染色的病理切片,目的医院的病理诊断,也就是确认是不是癌,是不是转移性腺癌。借组织蜡块,或者未染色的白片,目的医院病理科进一步检查,比如重新染色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并视情况加做免疫组化以协助判断转移癌的可能原发灶来源地,也就是说,如果颈部的肿大淋巴结确实是转移癌,那么它是从哪里转移来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很重要,对治疗策略方案的制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癌症的治疗方案是以原发癌来安排的,比如,同样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如果原发灶是肺,则归为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按肺癌来治疗;如果原发灶是胃,则归为胃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按胃癌来治疗。很显然,肺癌和胃癌是不同的癌症,它们的治疗策略、理念、具体方案和预后都不一样。
医院不同意外借,这个可以说是很普遍的现象,医院不肯外借病理切片或蜡块,估医院有出入,担心病人闹事。这个担心本来是不必要的,医院诊断水平有限,误诊率稍高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又不是主观故意。其医院,古今中外,都存在误诊的可能性,只是概率大小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误诊永远是存在的,因为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永远是不完整的,只是有限的认识。而且,医院的不一致,但并没有开始损害性的治疗,这种误诊是完全不必担责的。
医院的医务部提供需要借片的书面证明,最终借到了染色的病理切片,并切了几张未染色的白片。医院的病理科会诊染色的病理切片,结果维持原来的诊断,也就是说“左颈淋巴结转移性腺癌”这个是肯定的,但多加了“低分化”几个字,补充了一些信息,提供了癌症的分化程度信息,癌症的分化程度越低,就表示它偏离正常就越远,这无形中其实给临床寻找原发灶增加了难度。为了给寻找原发灶提供线索,医院借来的白片进一步做了免疫组化,可惜的是,最后的结果并没有提示原发灶的可能来源地倾向,这下问题就变得扑朔迷离有些复杂了。
这条线索断了,怎么办?我们就只能从临床去找“破案”线索。魏某是中年男性,职业是教师,吸烟,结合年龄、性别、职业和吸烟史,肺癌当然是最大的“嫌疑”,其他如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等的可能性次之,大肠癌、胰腺癌等当然也有可能,但分析一下,鼻咽癌、食管癌以鳞癌或未分化癌为主,腺癌相对较少,大肠癌和胰腺癌以腺癌为主,但转移到颈部的概率相比来说要小一些。所以,除了“肺癌”这个最大的嫌疑,另一个重点嫌疑是胃,其他的当然也有可能,但不妨先放一放,正所谓,全面侦察,重点突破。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我优先给他安排了胸部CT、食管胃镜等检查进行重点初筛,为了不耽误时间,其他检查也同时进行预约安排,中间视情况进行恰当的调整。
这么一折腾,一个星期就过去了,病人和家属着急了,认为时间耽搁久了,说既然已经诊断是癌症,为什么还等这么久?做这么些检查?要求我给他开始治疗。作为医生,当然不能完全受病人和家属的情绪所左右,该有的原则还是要有的,这是对病人的保护。尽管他一来住院时就给病人和家属交过底,这个时候,我也只有再次耐心跟他们解释,毕竟癌是长在病人身上,病人和家属心里着急也是非常能理解的。
说起这个“原发灶不明的癌”,确实让人特别纠结。没错,它是癌症,这点是肯定无疑的,因为经过活检病理检查确认了,前面说了,这是癌症诊断的金标准。但它是转移癌,从哪里转移来的?这个却是不明的,医生当然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检查手段查找它的原发灶,警察抓到一个坏人,只是知道这个坏人做了坏事,但他的幕后指使人是谁?指使他出来做坏事的“老大”在哪里?警察当然不能简单地把这个抓到的坏人枪毙掉了事,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必须要尽最大可能想方设法去查清楚幕后真凶,以除后患。多数时候借助线索的帮助,通过针对性检查很快就能找到原发灶,有时线索有限,通过大排查式检查,最后弄清楚了原发灶,但还是会碰到找不到原发灶的,再厉害的警察,也有破不了的案。
为什么非要费这么大的力气去查清楚这个转移癌是从哪里来的?管它来自哪里,干掉它不就了事?这,当然不行!治病不能简单粗暴处理,前面说过,不同来源的癌症,治疗的策略方案和预后都是不一样的,查清楚了它的原发灶,心里就更有数,治疗起来就会更有针对性,癌症的治疗是按原发灶来进行的。
但想弄清楚,得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有的病人对这个非常不理解,有时半月甚至一月也未必查得出,病人和家属就急了,骂医生没良心、缺德,故意做没用的检查,故意拖延病情,为的就是赚钱。即便医生反复解释,有的病人和家属也还是不能理解。病人和家属烦躁,医生也纠结痛苦。怎么办?医生能做的只能是尽量查明原发灶,但有的癌症可能根本就没有原发灶,只表现为转移灶,或者说原发灶太微小,以现有医学手段,不管你怎么查,都查不到。这个时候,那就不必纠结一定要查清楚,不能死抱着“不弄清楚就不治疗”,不妨就按“原发灶不明的癌”来治疗,不然一直查下去或被动等下去也不是明智之举。
魏某就属于这种情况,做了胸部CT,肺部没发现问题,初步排除肺癌(其实不能完全排除),做了食管胃镜也没发现问题,两个最大的嫌疑都没发现问题,少见的情况当然也得考虑,于是又给安排了鼻咽镜,腹盆部的检查,肠镜等,也都还是没发现异常。主要的排查工作其实基本完成,这个时候可以基本认为这确实是个原发灶不明的癌。经过跟他商量,结合他本人意愿和家属的意见,最后还做了PET/CT,这个一定程度上算是寻找癌症原发灶的终极一招(事实当然也并非如此,PET/CT并不是万能的,也没有那么神奇,它的局限性其实也是明显的),结果仍是一无所获,没有发现颈部淋巴结以外的任何病灶。经过以上种种检查,没有发现原发灶,也就是说,他只有颈部的淋巴结转移灶,最后的诊断只能是:左颈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腺癌(原发灶不明)。
当我跟魏某谈话时,把情况如实告知,最开始他是急着治疗,现在他反倒纠结了,也烦恼了:这个癌症不知道是从哪里转移来的,那怎么治疗?用什么方案治疗?按什么癌症来治疗?可以手术吗?怎么可能搞不清楚从哪里转移来的?如果搞不清楚,为什么白费这么多的时间?等等一系列问题。我想他的问题,是所有碰到这种情况的病人和家属的共性问题。这种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办?答案是:开始治疗!再查下去没有必要。有的人会说,这不白耽误时间吗?早知道这样,一开始就按你说的“原发灶不明的癌”来治疗,既省时省力省钱。这显然是逻辑思维的问题,你找都没有去找,怎么知道找不到原发灶?只要努力了,最后确实是找不到原发灶,唯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可以真正认定为“原发灶不明的癌”。
原发灶都找不到,怎么治疗?按什么癌来治疗?不是说癌症治疗是按原发灶的癌种来进行治疗吗?这个确实如此,但不是查不出原发灶吗?是没办法的办法,是无奈,尽管悬而未决,但必须处决,总不能抓到一个坏人因为找不到他的幕后老大就放了这个坏人,当然还得要去处理他,警察的侦破能力不是万能的,同样医学也是有局限性的。当然,这个是没办法的办法,但也不是随意乱处置。其实,权威的癌症治疗指南专门列出了所谓“原发灶不明癌”的治疗指引,也就是说,对于这种“原发灶不明癌”在确实找不到原发灶的情况下,不妨就把它视作一种特殊生物学行为的独立癌种,然后按照相应的治疗规范指南去治疗。具体如何治,这个很专业,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建议听从专科医生安排。
专门把“原发灶不明癌”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讨论,目的就是要大家明白,如果万一你或你的家人亲朋好友得的是这种“原发灶不明的癌”,建议保持耐心,配合医生尽最大可能去查明原发灶,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这个需要时间,甚至时间可能比较长,你要理解医生,去配合医生,如果你不理解不配合医生,那好,医生也就只能跟你说,那就不查下去了,按“原发灶不明癌”来治,这个尽管也有治疗规范指南可供参考,但治疗的针对性会稍差些,正因为如此,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弄清楚原发灶的所在。
有的病人就是不理解,你们医生吃什么饭的,得了癌症,连它是哪里来的都查不清楚,你这医生水平太次。特不知,有的转移癌确实就是查不出原发灶,再高端的检查也查不出来,这正是疾病的复杂性所在,也是医学的局限性所在。
该努力的时候要去努力争取,要尽最大的可能去查明原发灶,努力不一定会有结果,但不努力肯定没结果。如果努力了,仍是查不出原发灶,该放手的时候也要放手,明明不可能,不放手又能如何?适时进,适时退,方是上策,方为智者,才是真正的尊重医学,善待自己。
———如果您想看到更多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