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下)
关于作者
作者王兴是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科医生,先后任北京、医院的胸外科主治医师,长期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嘉宾。荣获《健康报》年度“健康传播影响力人物”称号。除此之外,他还长期从事肿瘤的科普工作,是头条、知乎签约作者。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一名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肿瘤科医生,专门为癌症病人及其家属写的书。从认识癌症到确诊,再到治疗、护理的全部环节为你提供全方位专业指导。本书中,既有医学常识的科普,就诊治疗的建议,更有作者亲历的人间冷暖。这是一本实用且有温度的癌症就诊指南。
核心内容
癌细胞是人体的一部分,患癌是一个概率问题。生病了,及时就近就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告知病情的策略。在看病花钱的问题上,要保有理智和决断力,量力而行地选择治疗方案。在漫长的癌症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病人容易焦虑和抗拒,因此,要注重心态的调整。对于病人家属及其他亲友来说,要认真体检、配置保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癌症一旦确诊,治疗正式开始,接下来会面对一系列治疗带来的新问题,比如,病人体内白细胞减少导致容易感染,血红蛋白降低导致贫血,一些靶向药还会造成皮疹、腹泻、味觉改变等。更有心理层面的焦虑和抗拒,面对依旧像迷雾一样的未来,以及副作用带来的细碎折磨,谁都无法一直积极乐观。
因此,在这个阶段,治疗癌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治愈被癌症打击的心灵。那么要如何治愈心灵呢?我将王医生的建议总结成了心态三部曲,供你参考。
第一步是接纳
首先,是对疾病的接纳,就像我们在前面说的,癌细胞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患癌也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因此,不要因为患癌,就过分责怪自己的性格、处事和生活方式。可以适度反思,怎么算适度呢?就看它带给我们的是建设性的改变,还是无止境的懊恼。
比如,很多人生病之后开始全面反思自己的生活,烟酒全戒,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这很好;但也有些人,会陷入无限的自责中,怪自己的性格,怪自己的疏忽,过去仿佛成了沼泽,让他越陷越深,根本无法前进。有个医生说过一句话,“得病不是你的错”,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的病人和家属,这不是你的错,这只是基因搞了一个恶作剧而已。
其次,是对坏情绪的接纳。这里不仅是对病人坏情绪的接纳,也是家属对自己坏情绪的接纳。接纳,意味着给予病人充分的时间消化这个事情。很多家属认为,癌症病人应该坚强乐观,积极勇敢地与病魔斗争,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位病友家属,她哥哥今年41岁,是家里的顶梁柱,却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妹妹经历了短暂的崩溃后,立马投入抗癌的战斗中,为哥哥争取到最好的药物,但是哥哥始终打不起精神。她疑惑哥哥为什么不能像其他病友那样积极地生活,勇敢地求生。但其实,这位哥哥只是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件事,消化他年纪轻轻却只能被照顾的事实,消化他每天面对未知的恐惧,消化疾病、检查、治疗带给身体的折磨。正如王医生所说,这是一场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暴击,也是“一个人重新认识生命的过程,不要打断或者人为地去加速它。”所以,各位家属请多一点耐心,多给病人一些时间。
但接纳不代表纵容,“很多人一生活得非常规矩且克制,但是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会把人性中最真实的欲望解放出来。”生病,加上家属无下限的理解,甚至纵容,会让一些病人仿佛特权在握。稍有不顺,就拿家人出气,这样的关系并不健康。他们是病了,但只是病了而已,不要因为血缘亲情失去原则,过分退让。所以,王医生建议,如果你认为病人的无理取闹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请一定坚决地处理好关系,这是未来携手抗击疾病的充分必要条件。
当然,家属也要接纳自己的坏情绪。我想大部分家属都有过进门前擦干眼泪、进门后强颜欢笑的经历。还有一些家属会变得非常敏感,生怕在日常生活中提及任何有“癌”的字眼。这都是“家属敏感综合征”的表现。我们都不是演员,硬要演出,只能动作变形,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病人。对于病人来说,我们最应该成为一起扛枪上战场的战友,而不是一个只会顺从的保姆。战友身份的背后,首先是平等,其次是信任,最后是责任,这样的陪伴和支持才是高质量的。
第二步是重建生活
接纳疾病和坏情绪之后,心态建设的第二步就是要重建生活。这里作者引用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精神熵,一个是心流。这两个概念都出自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一书。精神熵描述的是我们内心有序和无序的状态。癌症带来的恐惧,会逐渐占据病人的精神和内心,让他们透不过气,这就是精神熵递增的过程。很多病人家属常常爱劝病人“别想太多”,但其实心理学研究表明,越不想想什么,就越会想什么。有些时候,病人看似云淡风轻,其实内心已经波涛汹涌,电闪雷鸣。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对抗精神熵带来的无序状态吗?当然有!这就要说到心流的概念了。所谓心流,就是当你全情投入一件事情时,心里会产生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但是,请注意,可以产生心流的活动,一定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比如说,你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常菜,那煮方便面应该不会让你收获心流,而做一道地道的酸菜鱼,就有可能给你带来心流体验。这份宝贵的体验,会驱动你向着下一个挑战进军。对癌症患者来说,要在癌症的打击下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就需要不断追寻心流的体验。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活动有利于产生心流体验呢?王医生给了两个选择,一是游戏,二是瑜伽和太极这样的有氧运动。
游戏是最容易让我们体验到心流的方式,你可以回想一下小时候疯玩的下午,还有现在睡前的手游时光。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时间飞快,这就是心流的体现。书中讲了两位大爷的故事,这两位大爷手术之后不好好吃饭,但是医嘱要求下次复查,必须要长够多少斤肉,这可怎么办?两位大爷的儿子都知道老爸爱小赌两把,于是就动了一点小心思。他俩拉着老爸组了一个麻将局,其间一唱一和地打赌说,看谁的老爸下次复查能体重达标,就给对方准备红包。你可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赌注,瞬间点燃了两位大爷的好胜心,结果到了复查时间,两人都超额完成任务。其实,每一位家属都可以有这样一些巧思,把抗癌之路变成晋级打怪的通关游戏,让病人在趣味性中收获康复。
瑜伽和太极也是容易让人收获心流体验的运动。一方面它们能给病人带来比较适度的体育锻炼,不像跑步、游泳那么剧烈,对病人的心肺功能和膝盖也更友好;另一方面,在练习的过程中,病人能够通过指令,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呼吸,慢慢让自己的内心平静,激活感受力,这都会让他们重新收获掌控感,以此对抗疾病带来的焦虑。书中的一位患者,在坚持练习瑜伽三个月后,红光满面地走进王医生的诊室。她告诉王医生,练习的过程,让她看见了自己,也就收获了踏实。我们的很多焦虑,都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当我们通过这些练习重新收获了掌控感,生活也就回归了正轨。
第三步是回归社会
心态调整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重新回归社会。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我们需要从社会关系中去寻找支持和力量。很多病人得病以来,几乎切断了自己的社会网络,仿佛生病是一件让他们丢脸和难堪的事情。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让外人看到自己的脆弱,这时候任何的同情和怜悯都会让他们更难过;另一方面,疾病和药物的摧残,让他们确实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他人。
但是,在心里接纳了疾病,在生活上重获掌控感之后,就可以试着回归社会了。如果是还没有退休的病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回归工作吧,从工作中收获的价值感,不仅会让人精神愉悦,还能增强免疫能力。只有回归原本的生活,病人才能回到正常的人生状态。家属们也别怕给他们添麻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多麻烦他们一下,会让他们收获生命的价值感。
如何防患于未然?
面对癌症,防患于未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行动策略很简单,一是认真体检,二是配置保险。
体检,人人都知道很重要,但大部分人的体检其实是在走过场。这不是大家的错,体检确实是反人性的产品。因为,体检无法给你带来健康,一些检查还可能会带来损伤。钱花了,罪受了,如果没事,暗自窃喜的同时,难免生出钱白花了的感觉;如果结果不好,更郁闷,还不如啥也不知道。那为什么还要花钱找罪受呢?就是因为,我们虽然难以预防癌症,但却能通过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拿肺癌来说,早期肺癌的治愈率在85%以上,只需要花5万元手术费,而晚期肺癌的治愈率仅有5%,费用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这也是我们国家癌症治愈率低于美国的原因,不是医疗技术差,而是我国85%的癌症患者,发现时通常都是中晚期,美国重视肿瘤的早期筛查,很多患者发现时只是早期,做个手术就能治愈。
那么,怎么才能劝父母去体检呢?首先咱们分析一下父母为啥不愿体检。无非三个原因,一是侥幸心理。如果查出有问题,还不如不知道。针对这种情况,你可以给父母讲讲早发现、早治疗的好处。二是怕花钱。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接着讲早发现、早治疗能省钱,此外,大多数父母都有医保,检查费用一报销,其实没多少。三是怕麻烦。医院体检,确实可能遇到人多、费时、体验差的情况。那你可以带着父母去正规的体检中心进行体检,虽然这些机医院低了一点点,但是体验感可是好太多了。之后,可以依据报告上的提示,再医院针对性地就诊。
最后给大家两个重要提示,第一,胸片在早期肺癌的筛查中,几乎没有意义,可以选择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第二,有家族病史的朋友,可以在亲属发病年龄的5到10年之前,开始做系统的体检。
所以,请认真体检,这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人负责任的表现。
癌症是很容易让普通家庭“返贫”的疾病,我们除了依靠体检,早发现、早治疗,用最少的钱解决问题,还能做些什么吗?能!那就是配置保险。
正如王医生所说,“有什么东西是买了又不想用的,那大概就是保险了。”不过,一旦摊上事儿了,保险这种对抗重大风险的武器,可就派上用场了。有一位病友,临床现有的药全都耐药无效,唯独美国新上市的靶向药能救命,但这个药国内没有,从国外买需要每个月20多万元的费用,我想这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和家庭都是天文数字,但没想到他早年买的保险,涵盖了这类医疗服务,让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用到了全球最新的药物。或许比没救更痛苦的,就是有救,却没钱。要避免这个问题,保险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最好武器。
但是,那么多的险种,如何选择,怎么配置呢?听听王医生怎么说。
首先是重疾险,主要解决正值壮年,因为重疾而给家庭带来的财务危机。比如,一个人配置了5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那么这50万元,会在他确诊后一次性赔付,覆盖掉看病的花费之外,剩下的钱相当于是误工期间的经济补偿。那么,配置多少重疾险比较合适呢?王医生基于目前癌症治疗的费用,建议中年人配置50万-8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
其次是医疗险。配置了重疾险,为啥还要配医疗险呢?因为它可以覆盖除了医保报销之外的所有花费。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中青年,每年元左右的保费,却可以撬动万的理赔杠杆。有了医疗险,重疾险就不用再给医药费填窟窿了。但是,请注意,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能配置这款保险,因此,要尽早上车。
最后就是寿险,只要生命终止,保险受益人就能得到一笔赔偿。那么,什么人适合配置大额的寿险呢?答案是,有负债的中年人。为什么?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中年人有3万块预算,可以选择配置万保额的重疾险,也可以选择配置50万的重疾险加万的寿险。那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后一种方案,保额还高了呢?那是因为,当下国人,在50到60岁之间的死亡率较低,但很容易在这个年龄段得重疾,因此,寿险比重疾险的保费低很多。如果这个中年人某天不幸猝死,第二个方案可以让他直接获得万的赔偿,就算有房贷、车贷,也不会让家庭陷入重大债务危机。所以,在有限的保险预算下,有债务的,要考虑配置寿险;没有债务的,可以多配一些重疾险。
我们都无法预测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但是我们心中都有最牵挂的人,因此,无论是认真体检,还是配置保险,背后其实都是责任与爱。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您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