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
对于日益高发的癌症,目前还无法攻克,唯一的办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据了解,近30年来日本癌症死亡率下降了27%,五年存活率高达68%,居世界首位,未来十年,75岁以下癌症死亡率将再降20%。他们有80%的癌症在早初期就被检查出来,其中80%的人可以得到治愈。在中国则是相反的,80%以上的癌症确诊发现时已是癌症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癌症能够被检查出来的时间机会通常只有1~2年。因此,在正确的指导下,定期接受筛查才是最有意义的。
健康体检=早癌筛查?
普通体检是对心、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压等进行检查,掌握人体的一般状况,可以早期发现一些常见的慢性病。
而癌症的早期筛查则是对毫无症状的健康人群进行的一系列以发现早期癌症为目的的医学检查。在筛查早期癌症的同时,还会对一些增加癌症发生概率的功能变化和疾病进行检查,并对这些状况进行评估和干预,尽可能地阻断由癌前病变向癌症的进展。早癌筛查往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况来选择,比如有乳腺癌家族史,40岁以上的女性则注重选择乳腺B超和钼靶检查。抽烟的人群也应该每年做胸部低剂量的螺旋CT。所以要“有针对性查癌”,健康体检与筛查肿瘤的体检所包括的项目不一样。
做一个PET检查,就等于做了早癌筛查吗?
多数人认为,把全身扫一遍,肿瘤就能被全部揪出来了。其实,PET检查一般可以发现1cm左右大小的癌症,能发现的早期癌症是甲状腺癌和大肠癌。对于早期肺癌,CT检查的诊断精度则更高,而PET检查多用于肺癌确诊以后,对是否有转移而进行的全身筛查,或对于确认癌症治疗效果也是有效的。
PET检查存在缺陷,往往会出现“假阴性”诊断,对于早期癌症的敏感度仅为17.83%。所以,单纯地依靠这一种诊断方法来进行早癌筛查是不合理的。应当充分发挥各种检查手段的优势,取长补短,才能避免“假阴性”、“假阳性”的出现,做出最正确的诊断。
把肿瘤标志物查一遍,就等于做了早癌筛查吗?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能够有效发现早期癌症的肿瘤标记物只有PSA(前列腺癌)和AFP(肝癌)两项。除此之外,基本上都是用来观察中晚期癌症治疗效果的,对于早期发现癌症几乎没有任何效果。
肿瘤标志物检查与其他的检查手段一样,都是以诊断为最终目的的。癌症在早期阶段,肿瘤标志物很少会显示出很高的数值。所以,就会出现肿瘤没有长到一定大小便无法显示出高数值的情况。
另外,癌症以外的良性疾患或年龄增长也会出现高数值的情况。因此,不能说肿瘤标志物数值高就意味着患有癌症。
比如肿瘤标志物PSA,只会对前列腺显示出高数值,前列腺炎、前列腺肿大这些不属于癌症的良性疾病以及年龄增加也会呈现出高数值,所以PSA呈高数值并不一定就患有癌症。因而,单纯地依靠肿瘤标志物来诊断早癌是非常危险的,必须要配以影像诊断、活检等其他的检查手段来进行综合性的诊断。
有针对性的早癌筛查
90%的癌症早期是没有症状的,必须依靠有针对性的规范化筛查手段来发现。目前,在很多体检中心都有防癌体检,其目的就是以发现癌症为目的的检查。那么哪些人需要定期筛查癌症呢?
胃癌:40岁以上男女,每年1次。
肺癌:40岁以上男女,每年1次。
大肠癌:40岁以上男女,每年1次。
宫颈癌:20岁以上女性,每2年1次。
乳腺癌:40岁以上女性,每2年1次。
位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里的国内首家国际化早期癌症筛查中心——携康长荣早癌筛查中心,在全球第三大、日本第一大医疗集团——德洲会医疗集团专家的培训指导下将日本最权威的癌症早期筛查质量控制体系及资深癌症早期筛查专家引进到国内,为国内客户提供“足不出国的癌症早期筛查服务”的早癌筛查服务,根据每个体检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病史进行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防癌体检。
文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