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〇六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问态度
……
READON「张俊
治瘤是与高智商对手的博弈
」人物介绍张俊,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医院肿瘤科常务副主任,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卫计委肿瘤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肿瘤化疗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学分会青委副主委、中国临床肿瘤学协作委员会(CSCO)青委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委会候任主委、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学分会副会长。
采访笔记“先出一张牌,试探一下肿瘤的反应,有些无动于衷的,那就不怎么友好,有些立竿见影的,那就给我们信心了。肿瘤有时候就是个高智商的坏孩子,很调皮,琢磨不透,当然,即使是坏孩子,你也得包容它,尽量友好相处。”
医院肿瘤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张俊,擅长胃肠胆胰肿瘤的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
肿瘤外科出身,朱正纲教授的弟子,如今潜心肿瘤内科研究,这样的经历是罕见的,对他来说,这样的经历极其宝贵,“瑞金的风格就是学术,包容,创新,多元。我更喜欢用哲学来思考,外科的历练,是肿瘤治疗中一块拼图。”
“不可能生命不息化疗不止吧,这个胰腺癌晚期病人,在我们治疗下已高质量生存了八年,当然这是个例。接手的时候,已经治疗了2年,经过仔细琢磨这段时间肿瘤的应答,发现生物学行为还是相对友好的,疾病总体稳定,仅有几处病灶活跃,而当时化疗不良反应已经很明显;故停了他的化疗,不稳定的瘤子请外科切除,我们要做的是,顺应肿瘤生物学的行为下的治疗,让有限生命保持最大的生活质量,保持生命尊严。”他坦言,对晚期肿瘤而言,与最早的除瘤务尽相比,现在更提倡带瘤生存为目标的治疗。
他是科室常务副主任,对科室文化,学术观点,学术思想,他有独到的理解。“在全程管理,合理布局基础上,我们形成了目标导向下的治疗,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治疗,还有生物学指导下的治疗的学术思路。”
“其实,肿瘤治疗不单单是医护患的关系,还有家庭和社会,很多时候,经历、能力和亲人情感,制约了病人的治疗,我们见到太多痛心的故事。”
两年前,他主编的一部《肿瘤居家疗法》出版,他说,太多肿瘤患者因家属坚持隐瞒病情,无法以主动积极态度接受肿瘤治疗,家属用心良苦,但未必对治疗有益,其实,更多患者是知情后,反而以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这是一本充满爱心的书,充盈着对患者和家属深深的关切和爱意。”
他很少看闲书,但在疲惫不堪,压力山大的时候,会翻几页汪曾祺,“朴实无华却真诚到底的文字,文风受沈从文的影响非常大,无论写景还是写人,都是带着一种无可卸下的虔诚。”
一篇《端午的鸭蛋》,他刚刚读完,嘴角含笑,披挂上阵。
1从“剥蒜剥葱”开始
爱默生说,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
30多年前的张俊在一本传记文学里读到过这句话,还在中学的他心里就种下了种子,今后也要从事这样崇高的职业。
年,张俊考入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英文班,毕业后,跟着导师朱正纲教授读研,从此开始体会到书本之外从医的艰辛。
“干的是普外科,那时的条件不比如今,手术拉钩全是人工,一台胃癌手术,经常从早上九点做到下午四点,吻合都是一针一线缝起来,单独做个吻合就要很久。当时朱教授还在做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手术后,研究生要留下来看护患者,整个过程需要灌注一小时,灌注完后需要将药水吸尽,把肚子再缝起来。”张俊说。
每天耗费大量精力在临床上,晚上也睡不了几个小时,说不辛苦那是假的。但忙碌的生活没有打断他对梦想的追求,张俊看得明白:凡事皆需从基础做起,聚沙成搭、集流成海,一代厨王也都是从剥蒜剥葱开始不是?
2决定性的两年有志者的日子是不会被蹉跎的。
年,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胃肠肿瘤学部谢克平教授与朱正纲教授有个合作,作为优秀学子之一,张俊得以有机会以中美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的身份,去往美国进行胃肠肿瘤内科研究学习。
在美国的两年,不仅开拓了张俊的视野,也影响了他之后的从医之路。如今说起这两年,张俊依然十分兴奋,昨日种种,如在眼前。
作为美国数一数二的肿瘤中心,M.D.Anderson向张俊医院的风貌。中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