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天,人们已经知道癌症是环境、遗传、心理、饮食习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带瘤生存、与癌共存没什么大不了”。医疗科技在进步,只要人们对癌症的认识愈加清晰,做好防范和阻击,癌症就能摘掉“绝症”的帽子,让患者燃起新生的希望。
好莱坞最著名童星、“大众小情人”秀兰·邓波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家中去世,精彩一生至此谢幕。怀念之余,许多人或许并不了解,除了银幕明星和外交官的身份,邓波儿还是一位抗癌斗士:她于上世纪70年代罹患乳腺癌并最终成功战胜癌魔。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癌症报告》(下简称《报告》),尽管中国年并未进入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国家的行列,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在肝、食道、胃和肺等4种恶性肿瘤中,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研究称,年全世界共新增万癌症病例并有万人死亡。其中,中国新增万癌症患者并造成约万人死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1.9%和26.8%。
从报告中的统计数字上看,全球癌症患者仍在令人不安地增加,但这并不应该引起社会更大的不安。时至今天,癌症已非生命不能承受之痛。年世界癌症日的宣传主题是“消除癌症误区”。人们已经知道,癌症是环境、遗传、心理、饮食习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带瘤生存、与癌共存没什么大不了”。受访专家不约而同地指出,医疗在进步,只要人们对癌症的认识愈加清晰,做好防范和阻击,癌症就能摘掉“绝症”的帽子,让患者燃起新生的希望。
遗传的不是癌症,是易感性癌症的畸变伴随着基因突变,人们开始担心癌症的遗传性。经常有病人询问医生癌症会不会遗传,能不能进行预防。《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采访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医学上对这个问题难以简单地下结论,只是在大量医疗实践中发现,遗传因素在癌症的发生过程中确实起一定的作用。
医院大外科副主任、软组织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首席专家师英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有些癌症跟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关系:“有的癌症如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确诊因素中可能会有遗传因素;但有的癌症并不容易遗传。”
多数癌症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让家族容易出现相同的癌症。目前已经知道部分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癌症具有遗传倾向。
然而,并非意味着有“癌症基因”就一定会患上癌症。师英强告诉记者,临床案例表明,癌症本身并不会遗传,人们所遗传的是对癌症的易感性。
有一种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的疾病,易发展成为肠癌。据临床观察,在家庭中如果父母患有因该疾病导致的结肠癌,其子女患上同类癌症的可能性高达50%;此外,家族中母亲或姐妹曾患有乳腺癌的女性,其本人乳腺癌的发病机会比一般女性高3倍。
“遗传与环境等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下,个体机体的自身免疫等功能下降,导致个体内因的变化,机体无法正常‘工作’引起病变。”师英强说,“癌症的发生主要还是因为个体原癌基因突变被引发。”
目前认为,癌症的家族遗传现象可能是由染色体畸变造成的。正常人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各种致癌因子可以引起染色体畸变,使得染色体在数目和形态上均与正常细胞不同,这种染色体的畸变如果遗传给后代,将使下一代具有患癌的可能性。换言之,后代得癌症的几率比普通人大些。
有癌症家族史的人,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可能因遗传而有癌症素质,另一方面要更加注意防癌,争取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同时要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实际上,搞清楚癌症的基因遗传因素,对于治疗有一定意义。
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指出,医学研究证实肺癌的发生是由于体内几十种基因(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发生突变的累积,加上环境致癌因素的刺激造成。“通过特定设备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基因状态即可预判出患者对于各种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从而判断药物治疗的疗效,进而提高抗癌药物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率,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过度治疗。”
“基因分析和治疗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尽管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办法,但今后肯定能够攻克。”师英强说。
环境污染无疑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所有厄运的开端,罹患癌症包括在内。
肺癌仍是最普遍和最致命的癌症。《报告》显示,年约新增万肺癌患者并导致万人死亡,其中中国约占此类病例的1/3以上。专家表示,吸烟、长期遭受空气污染和工作中接触致癌物,是增大中国人患肺癌风险的主要因素。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害物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已经证实其中许多物质具有致癌或促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行业的从业者不得不每天近距离接触这些致癌物质。
苯并芘是一类稠环芳烃化合物,也是多环芳烃中*性最大的一种强烈致癌物,通过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等方式侵入人体。苯并芘通常在有机物燃烧过程中产生。在烧烤的烟雾中苯并芘含量可高达0.1μg/m3,熏制和烧烤摊贩最先暴露在这类致癌物之下。同时,残留在食物上的苯并芘可达数微克到百余微克每千克。这也提醒人们应少吃熏制和烧烤食物。
职业性致癌因素还有很多,既有如电离辐射、强电源、紫外线等物理因素,也有如氯乙烯、铬、镍、氡气等化学因素,更有各种致癌病*等生物因素。
资料显示,石棉生产、制革、造纸、化纤、化工及金属冶炼等行业的工人面临的癌症风险最大。这些致癌物主要是通过吸入、经口、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师英强提醒,相关癌症的潜伏期往往很长,比如肺癌、膀胱癌等可能长达十多年甚至更久,因此必须注意日常防护。
预防职业性癌症的关键,应做到在源头上控制和消除生产性致癌物质。比如限制原材料中有*物质的含量或进行替代;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采用机械化和密封化,以减少致癌物质与人体的直接接触;此外,要注重改进工艺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致癌因素在生产环境中的排放,避免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而对于接触这些物质的工人而言,需注意加强个体防护用具的管理,合理使用防护用具。此外,卫生宣传教育必不可少,让他们明确了解致癌物质的特性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及防护措施,增强防范意识。师英强指出,对于经常和致癌物质打交道的工作者,要定期接受体检,进一步可试用干预药物进行预防。
癌症的“癌”,有三个“口”字,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人们,饮食和健康密切相关,有时候癌从口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个提醒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吃了什么,另一个是吃的方式。
《报告》中明确,发达国家的癌症发病率仍高于发展中国家,北美和欧洲国家的居民最易感染癌症。对此,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说,随着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活水平改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民众患癌症的机会将大幅增长。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与西方以肉蛋奶为主的饮食结构相比较,中国传统的以五谷杂粮等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是有其效果的。
“不仅要以杂粮为主,关键是杂食。”朱毅告诉记者,中国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适量搭配动物性食物这样的膳食模式,相对而言更健康。而对于植物性食物占的比例,要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一般来讲,每天一斤蔬菜、一斤水果为宜。也就是说,多吃各种蔬菜、水果、杂粮、豆类等为好,同时要限制红肉的摄入量——即使爱吃肉的人一星期也以不超过g、每天不超过g为宜。”
然而,尽管我国传统膳食模式有非常积极的一面,但我们的烹饪方式还需要改进。无论以辣闻名的川菜、湘菜,还是讲究原汁原味的粤菜,追求咸鲜的鲁菜,几乎都是“无炒不成菜”,甚至“爆炒”。“炒菜的时候往往油温过高。油温过高就可能产生一些有害身体健康的物质,还有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朱毅指出,用蒸煮的方式烹调食物,油烟少,对人体的危害小,值得推广。同时,还要注意少吃油炸、腌制、熏制的食品。
另外,近三十年来,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也呈现出逐渐西化的变化,动物蛋白为主、高油多肉的饮食,让中国的慢性疾病谱,包括癌症,也逐渐“西化”。
“在饮食结构方面,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应该吸取发达国家饮食上失败的教训,即摒弃他们饮食上不好的方面,兼收并蓄,将我们国家传统膳食模式发扬光大。”朱毅认为,限酒禁烟、限盐低油、少肉多蔬果,少吃高糖高脂低纤维的食品,有益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控制饮食热量的摄入,还能降低与内分泌相关的癌症(如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总体而言,膳食因素对癌症的影响不容小觑。消化系统方面的癌症如食道癌、胃癌、肠癌等与饮食息息相关,而内分泌方面的癌症如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也与健康饮食不无关系。“一些所谓的抗癌食物也不妨适量多吃,只要注意均衡饮食,”朱毅说,“比如每天1斤蔬菜,那么胃癌、结肠癌的患病几率就会降低。”
“当然,有可能尽管我们已经注意得面面俱到了,仍然不能逃脱癌症的魔爪;也有可能有人百无禁忌,最终也不会被癌症缠身。我们只能在尽可能的前提下,规避‘癌从口入’的风险。”朱毅对记者说,“上医治未病。至少‘吃’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一个防癌的积极措施,防患于未然,把那些高危的致癌因素拒之于千里之外,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优质的睡眠以及适量运动,提高生活品质,癌症的风险就会在我们可控的范围内下降。”
人的病,大多与心身相关;而癌症,三分之一长在“心”上。
中华医学会理事兼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在其即将面世的科普图书《不长癌的活法》中指出,在我们强调癌症与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的密切关系时,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却常常被忽视。
提到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人对其知之甚少,或者一知半解。
“无谓的、错误的、以负面为主的联想于癌症病情百害无一利,可能会诱发癌症转移、复发。”何裕民指出,有些癌症患者非常脆弱,常为一些细微变化伤感不已,总是处在消沉抑郁状态之中。“目前癌症患者中拘泥于这类错误思维习惯的人还有很多。错误地联想,往往自己害自己。”
“现在有很多抗癌俱乐部,大家互相激励,这种外在的场效应,对癌症患者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干预。”荀焱说。
“愤怒、抑郁、焦躁等负面心理对健康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些我们认为优秀的、受到广泛认可的性格其实同样‘暗藏杀机’。”何裕民将其多年的临床经验与感悟总结,认为要保证健康,远离癌症,就要认识和改掉“癌症性格”。
“癌症性格”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压抑性,压抑自己的欲望,比如“咬牙坚持”“恒久忍耐”等等,最终把自己变成一个内在矛盾体。
“精神状态的纠结都有物质载体,它带来的是内耗过大、免疫力的缺失,自我损耗导致内部空虚,在外邪侵入下,后果可想而知。”荀焱分析道。
中医学素有古训:“运药者,神气也。”意即无论何种药物,都需要借助个体的心身机能状态才能发挥其药理作用。何裕民认为,抗击癌症的主力不是医生,而是自己。心态不好,再好的药也无效;而只要壮大自己的心,就有希望战胜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