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年8月6日
主讲人:晏长红
参加人员:大内科医务人员、进修医生、规培医生、双培养班人员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妇幼专门机构于年建议,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年发布《早产儿全球行动报告》,统计每年世界上有万早产儿,超出了全部新生儿的十分之一,也即早产儿发生率>10%,中国是早产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位列第二。统计万新生儿死亡率的分布,早产儿并发症约占万(35%),是新生儿的最大死因!
早产儿已成为新生儿领域最重要的问题,系统化管理对于提高其成活率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早产儿系统化管理为阶段性救治管理,分为早、中、后期管理及出院后随访四个阶段。
一、早期管理:出生7天内为转变期
1.体温管理:
早产儿胎龄小体重低,容易体温不升,导致冷应激甚至死亡。有研究显示早产儿入院体温若36℃,体温下降1℃,其死亡率增加28%,晚发性败血症增加11%。
防治低体温措施有:
2.感染评估(为什么早产?):
(1)早发型败血症(EOS)识别:母亲具有高危因素;不能解释的窒息;不能解释的低血糖;90%于生后24小时内起病;呼吸窘迫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气急、呻吟、呼吸衰竭;持续肺动脉高压;循环状态不好:低血压、精神萎靡等;皮疹、肝脾大、黄疸等。
与母亲产科有关的高危因素有:不明原因早产;PROM18h;产前或产时(宫缩发动后)发热(产后发热时当心产时感染所致);生殖道特殊细菌定植;羊水混浊发臭;子宫内膜发炎;宫内窘迫;产时窒息或复苏效果不好;无正规产检;产前侵袭性操作;某个系统轻微症状;未经正规治疗;母亲重度子痫前期。
(2)感染性休克的早期(代偿期)识别:符合以下5项指标:精神萎靡;皮肤苍白;肢端发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s;心率快次/min。
也有提出符合6项中的3项:①意识改变,烦躁不安或萎靡,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惊厥;②皮肤改变:面色苍白发灰,唇周、指趾紫绀,皮肤花纹、四肢凉,如有面色潮红、四肢温暖、皮肤干燥为暖休克;③心率脉搏:外周动脉搏动细弱,心率、脉搏增快;④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s(除外环境温度影响);⑤尿量1ml/(kg.h);⑥代谢性酸中*(除外其他缺血缺氧及代谢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以血压是否降低来判断休克的有无。
3.呼吸管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最常见,但是要鉴别早发型败血症感染所致ARDS。
年欧洲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的共识指南推荐:即刻持续呼气末正压(CPAP)及选择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
选择性PS治疗推荐方案为:当CPAP压力≥6cmH2O,FIO20.3,患儿病情进一步恶化时,即可给予PS治疗。PS给药传统方法为INSRUE:即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
近年来逐渐取代为LISA法(lessinvasivesurfactantadministration):将细导管替代气管导管置入气管内,注入PS,通过患儿有效自主呼吸吸入PS至肺部。
LISA法的优势:
选择适合氧、血氧饱和度监测、CPAP、空氧混合仪、T组合复苏器、呼吸机、PS、咖啡因等呼吸管理,须注意肺保护性策略防止肺损伤。
4.喂养-营养管理:
(1)肠内营养:尽早母乳微量喂养。
母乳宣教口诀“”:①产后1小时早喂奶:有助于尽快启动泌乳并增加产后1-3周奶量;②双侧同时喂奶:时间节省一半,提高18%吸奶量;③吸奶3小时一次:每天最少8次;④冷藏4℃:新鲜母乳优于冷冻母乳,可保存4天,但融化后母乳应在24小时内用完;⑤抓住生后14天内的黄金时期:2周奶量达到-ml/d为目标。
母乳强化剂的建议:①使用对象:出生体重小于g早产儿使用HMF;②使用时机:母乳喂养量达50-80ml/kg*d时开始使用HMF;③使用剂量:乳强化从半量强化开始;如早产儿耐受半量强化,3-5天内应达到足量强化;④使用时机:当适于胎龄儿体重、身长及头围位于P25-P50时,小于胎龄儿达到P10时,逐渐停止添加;⑤建议使用HMF时现配现用。
胎龄或纠正胎龄在32周以下早产儿母乳喂养需监测CMV;生后的7-14天内连续监测2次乳汁CMV的病*拷贝数;连续2次乳汁中CMV-DNA>停用母乳或巴氏消*母乳;乳汁CMV-DNA监测异常早产儿,生后4-5周需要监测CMV-IgM及CMV-DNA。
肠内喂养过程中注意识别胃潴留:①胃潴留的限量:5ml/kg或前次喂养量的50%(采用高数值者),如超过此数值,需停止喂养一次,如反复存在,则需根据临床情况减慢喂养速度或暂停喂养,如经前述处理仍胃潴留明显,考虑减少喂养量至此前能够耐受的水平;②对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不需要常规检测胃潴留,仅在喂养量达以下量后检查。体重<g2ml,-g3ml,-g4ml,>g5ml。胃管单纯性黄绿色胃内容物没有特殊意义,但是呕吐绿色胃内容物可能是肠梗阻征象,血性胃内容物时应予重视,需暂停喂养。
(2)肠外营养:达到全肠内营养前给予肠外营养。肠外营养元素包括氨基酸、脂肪、糖三大产能物质,钠、钾、钙、磷、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肠外营养必须建立静脉通路(脐动静脉置管—PICC—外周静脉)。
静脉营养时注意液体管理,根据下列因素适时调整液体量:胎龄、体重、日龄、疾病;暖箱湿度、光疗;尿量、尿液分析(PH值、比重等);血气分析、血电解质、酸碱情况;功能心超、CVP、下腔静脉宽度。
静脉营养出现低血钠时补钠注意事项:①急性低钠血症纠正速度:2to3mEq/L/h;②慢性低钠血症(48h)纠正速度不超过0.5mEq/L/h或8to10mEq/d;③避免快速纠正后引起神经系统损害:脑水肿,甚至脑疝,脑组织髓鞘改变;④注意非氯化钠来源的钠摄入。
低血磷:足够的磷摄入对防止早产儿代谢性骨病很重要;早期低血磷在小于32周早产儿是常见的代谢问题;对低出生体重儿和SGA生后早期磷的监测是必须的;61%IUGR患儿在生后第一天发生低磷血症,这些患儿45%发生了后续血磷进一步降低;39%早产儿低血磷发生在第4-7天;早发的低血磷在IUGR新生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很高(p=0.,RR5.2,95%CI2.2-12.4)/(P<0.05)。注意早产儿代谢性骨病问题:监测AKP及钙磷情况,及时适量补充维生素D;
代谢性骨病诊断标准:AKPU/L+P1.8mmol/L——确诊,AKPU/L+P1.8mmol/L——提示;
早产儿佝偻病主要缺钙磷,足月儿佝偻病主要是缺维生素D;必须保证充足的补充,ESPGHAN建议钙摄入量为-mg/kg.d,磷为60-90mg/kg.d。
超早产儿生后早期液体过多会增加患儿PDA、BPD发生,有PDA或BPD高危因素的患儿需要限液。
5.循环方面:
结合临床表现,超声及影像检查早期评估PDA及HsPDA,后期BPD合并肺动脉高压。早期RDS、呼吸支持不力及液体过载均会增加PDA风险。促进PDA自然关闭;生后1-2W是关闭PDA的最佳时机。
6.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分级:I级:限于室管膜下;II级:血突破进脑室,但未超过脑室的50%,无脑室扩张;III级:血突破进脑室,并超过一侧或双侧脑室的50%,有脑室扩张;IV级:脑室周脑实质内大量出血。其预后与损害的分级程度有直接关系:围产期死亡率I-II级的为7.1%,III-IV级的44%;胎儿颅内脑室内出血III或IV级或有脑实质内出血者新生儿有不良的神经结局。颅内出血后脑室库扩张评估和处理:3-4度颅内出血中高危及脑室扩张大于97%病例可考虑腰椎穿刺引流,每日或隔日,量2-5ml/kg,一般是安全的;停止穿刺的指征:每次引流量3ml或脑脊液清亮,蛋白mg。
7.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并不少见,中国每年0例左右、台湾每年1-2个;发生率0.7%左右;发生胆红素脑病一定是有后遗症的。高胆红素血症规范管理十分重要(家长要配合),规范管理可以预防胆红素脑病。注意及时掌握出生体重2g的早产儿光疗和换血参考标准,胎龄≥35周早产儿及足月儿光疗和换血参考标准;掌握阴黄和阳黄的区别,注意大便颜色。
二、中期管理:出生1-2周
晚发性败血症(LOS)(不对劲-不舒服)。1.临床表现:进展非常快;频繁呼吸暂停;心率增快:次/分提示循环功能受累——扩容,心电图除外室上速后足量抗生素应用;血氧饱和度降低:SPO2:90%左右,不超过95%;喂养不耐受;体温不稳定;对呼吸支持需求增加;代谢性酸中*;高血糖;嗜睡、惊厥;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尿少。
2.抗感染治疗:①一旦怀疑感染(感觉不对劲、不舒服),第一时间应用抗生素;②了解自己病区常见的晚发感染致病菌;③病原学结果出报告前经验性抗生素,报告阳性则针对性选择敏感抗生素;④必要时支持治疗(如呼吸机应用、输血浆丙球等);⑤疗效评估:临床表现为主;动态随访实验室指标;血、尿、脑脊液、痰等病原学检查;各系统功能评估。
减少早产儿晚发性败血症的措施:加强手卫生;早开奶,经口喂养(特别重要);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谨慎开始,持续